原標題:折磨中國幾十年的現象“已看到盡頭”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2月28日刊登原題為“隨著投入獲得回報,中國人才流失狀況看到盡頭”的文章稱, 多年來,在依舊處於發展階段的高等教育領域,中國的年輕研究人員仍在繼續向西方大學流失,即便該國對其到2050年“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大舉投入也曾無濟於事。但如今在中國主要科學基金機構的負責人看來,該國遏製其人才流失的努力正在奏效。“就在10年前,人才流動狀況仍是大約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但目前是每7人中有6人回國”,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主任楊衛(已於近日卸任——編者注)表示,中國的“人才流失狀況幾乎已經結束。”
楊教授表示,這種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歸功於從國外回到中國工作的科學家增多和國內大學(水平)不斷提高的推動。“我們每年招收的博士生正越來越多——約7萬人——因此擁有龐大人才庫”,他說。目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200強排名中,中國大陸高校的數量並列第6位,北大和清華都已躋身前30名行列。中國最近實施的“雙一流”工程,旨在使其42所大學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的戰略主要聚焦於理工學科,NSFC的預算資金已從1986年剛創立時的1800萬元增至去年的286億元,如今每年處理20萬項經費申請。楊教授表示,他在擔任NSFC領導人5年期間經曆過多種“意外”。“第一種意外是過去5年來獲得(該機構資助)經費的人員遠比以前年輕”,他說,“在那些通常向所有年齡段放開的科研項目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成為主要負責人。”
第二種意外是現在中國“與所有國家的國際合作增多。”NSFC每年劃撥11億元用於國際合作和研究交流項目——是10年前的8倍——以幫助中國與美歐和東南亞等地區的競爭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更多的國際合作,也體現在中國科研人員如今發表的國際合作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二。楊教授表示,“國際合作正在提高中國的學術影響力。”
隨著北京著眼於打造現代知識經濟,中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沒有表現出任何放緩跡象,相信這也將進一步改善人才外流的狀況。
(作者蕾切爾ⷦﯼ王會聰譯)
責任編輯:初曉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