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庫全書(古代的四庫全書是指哪四本?)
最近很多小夥伴想了解古代四庫全書,今天小編專門整理了古代四庫全書的相關內容分享給大家,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我國古代的四庫全書有什麽
- 2、古代四庫全書是什麽
- 3、古代的四庫全書是指哪四本?
我國古代的四庫全書有什麽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四庫全書的“四庫”分別為經、史、子、集四部分,而每一部分又包含很多其他的分支,全書共4部44類66屬。
“經部”收藏的是儒家的“十三經”以及相關著作,包括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等10個大類。史部收錄的包括正類、編年、紀事本末、雜史、別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等15個大類。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等14大類。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
《四庫全書》是清朝乾隆皇帝推行文化專製政策的產物,當時編纂四庫全書的時候對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書籍都進行了銷毀和改變,也篡改了大批的曆史文獻。《四庫全書》把儒學放在首要位置,非常輕視科技作品,農家、醫家和天文算法也都很少收錄進去。
我覺得從嚴格意義上講《四庫全書》並不是一次古籍整理,實際上的目的是將古代書籍中對自己不理的進行篡改,保留有意義的東西。其實就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焚書坑儒,導致很多的曆史書籍被毀,也算得上是曆史上的一次文化浩劫。
古代四庫全書是什麽
四庫全書》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套圖書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開始編纂,曆時9年成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近230萬頁,約8億字。整套書收錄了從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為禁書),涵蓋了古代中國的幾乎所有學術領域。
整套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44類,其中也包括了《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禮》、《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史記》、《爾雅注疏》、《說文解字》、《史記》、《資治通鑒》、《孫子兵法》、《國語》、《水經注》、《戰國策》、《本草綱目》、《茶經》等其他經典著作,還有日本、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來華歐洲傳教士的一些著作,為後代學者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較完善的文獻資料。
《四庫全書》的編纂
清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設立了“四庫全書館”,負責《四庫全書》的編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個兒子永瑢負責,任命皇室郡主於敏中為總裁,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為副總裁,召著名學者紀昀為總纂官開始編纂這套卷帙浩繁的叢書。陸錫熊、孫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晉涵等其他學者也參與了編纂。曾參與編撰並正式列名的文人學者達到3600多人,而抄寫人員也有3800人。
《四庫全書》收錄了當時在全國各地征收的流通圖書、清內廷收藏的圖書以及《永樂大典》中輯出來的珍本善本。據統計,光是征收得的圖書就達13501種。這些書篩選後按“著錄書”及“存目書”分別收入,其中“存目書”不錄全書,隻摘部分內容,而“著錄書”則經過整理、校勘、考證後,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寫存入,謄寫完成後,還要與原本反複校勘。最後收錄的圖書有3461種。
《四庫全書》為了美觀與便於識別,采用分色裝潢,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月白色(或淺藍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顏色的確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庫全書總目》因為是全書綱領,采用代表的。
乾隆49年(1784年)四套書陸續完成,全書共抄7部,分別貯於北京紫禁城皇宮文淵閣、京郊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故宮(今沈陽)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合稱“內廷四閣”(或稱“北四閣”)。又在鎮江金山寺建文宗閣,揚州大觀堂建文匯閣,杭州西湖行宮孤山聖因寺建文瀾閣,即“江浙三閣”(或稱“南三閣”),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於京師翰林院。其中文淵閣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體也更工整。
乾隆52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庫全書》時發現一些書有詆毀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檢《四庫全書》,並最終刪除《諸史同異錄》等11部。但這11部書雖然從《四庫全書》中刪除,但是依然存在宮中,沒有銷毀,這11部書中的9部還流傳到今天。
嘉慶八年(1803年)由紀昀主持進行了《四庫全書》最後一部分官修書籍的補遺工作,進一步完善《四庫全書》。
刪改古籍
編纂四庫全書時,清廷為維護統治,大量查禁明清兩朝所謂有違礙字句的古籍,見四庫禁書。並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嶽飛的《滿江紅》名句“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胡虜”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館臣把它改為“壯誌饑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張孝祥的名作《六州歌頭ⷩ𗦷斷》描寫孔子家鄉被金人占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
《四庫全書》的命運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中國曆經動亂,《四庫全書》也同樣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占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鈔,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於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複後的文瀾閣。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一次大規模修補,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複。因此《四庫全書》今天隻存4部,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後從沈陽故宮轉運至蘭州,藏甘肅省圖書館,文津閣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而殘缺的文瀾閣本則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1966年10月,為保護《四庫全書》安全,經有關部門協調,遼寧省將文溯閣《四庫全書》秘密運至蘭州,藏於山中。目前,遼寧有關人士要求歸還,以“書閣合璧”。甘肅方麵也修建藏書樓,加強保護。文溯閣《四庫全書》其最終歸屬仍未定。
民國初期,商務印書館影印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將之縮印。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分別出版發行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電子版。
古代的四庫全書是指哪四本?
《四庫全書》並不是指哪四本,而是按照內容分類分經、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國重要的古籍,特別是元代以前的書籍更完備。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該書著錄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學、史學、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等各方麵的文化典籍一萬多種,為我國收書最多的目錄,而且寫有內容提要和評論,為學者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曆史,提供了一部翔實的書目。
擴展資料:
《四庫全書》的成因:
1、安定的社會環境
修書期間,正當康乾盛世,天下無事,沒有戰爭的幹擾。四庫館臣坐在書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沒有後顧之憂。
2、統治者的重視
《四庫全書》從醞釀到修成,乾隆弘曆始終參預其事,並由他精心策劃。從征書、選擇底本,到抄書、校書,乾隆弘曆都一一過問,親自安排。
3、雄厚的資金來源
《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所需經費難以數計,清廷一概包攬下來。
4、嚴密的組織係統
四庫全書館的最高職務是總裁和副總裁,多由郡王,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兼任,負責總理館內一切事務,下設纂修處,繕書處和監造處。
纂修處負責校理勘定全部書籍,並兼任繕書處繕寫書籍的分校工作;繕書處負責全書的繕寫及校勘事宜;監造處負責武英殿刊刻、印刷、裝訂、整理書籍事宜。四庫館臣總計360人,因故革職、身死除名、調用它任者,不在此數。
5、破格錄用人才
四庫全書館堪稱人才之寶庫,集中了大量優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錄用的,如邵晉涵、餘集、周永年、戴震、楊昌霖等人,入館前不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楊昌霖等連進士都不是,僅是舉人。人才雲集,為編纂《四庫全書》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四庫全書
以上就是古代四庫全書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