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29日電 題:打破時空局限,中國體育用品業智能化升級進行時——專訪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
新華社記者林德韌、許東遠
技術進步與創新融合,是近年來中國體育用品行業一直熱議的話題。在2020中國體育產業峰會上,創新也成了最核心的關鍵詞之一。
在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看來,中國的體育產業有著非常獨特的自身特點,因此對於中國的體育用品行業來說,如何找準方向,如何讓新產品適應未來的市場,是需要重點關注的話題。
王裕雄認為,中國體育用品產業麵臨著附加值不高、過於依賴國際市場等短板,但在這兩者之外,還麵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化。“對於體育用品而言,如果隻是在舊的思維格局中思考,可能你的市場做得很好,與對手相比也建立起了競爭優勢,但沒有高度關注和預判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影響,一樣可能會被顛覆。”王裕雄說。
王裕雄舉例稱,改變快餐業形態的,其實是外賣平台,而智能手機的橫空出世更是深刻改變了手機行業的競爭格局。
王裕雄表示,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背景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並不相同,因此不能生硬套用以往的既有經驗。“以農業為例,美國地廣人稀,所以他們農業技術一定是朝著節約人力的方向發展,而中國人口稠密,農業技術就會向著提高單位麵積的產量上發展。體育產業領域也是如此,必須找到在中國最稀缺的資源是什麽。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財富可以不斷上升,但是你的時間隻能是每天24小時,所以其實時間是稀缺的,所以未來體育用品的技術進步方向,一定是幫助大家去節約時間。”王裕雄說。
王裕雄引用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隨著人類社會發展,休閑消費將越來越“商品集中化”,即盡可能多地把體驗、活動和愉快“裝進”稀有的時間裏麵。相對於人們的收入增長,休閑時間卻無法同樣的增長,甚至不排除會下降,那麽人們為了達到更多的愉悅和快樂,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相對更加有限的時間裏,投入更多的資金,買更好的可穿戴設備,到更好的地方去,接受更專業的培訓。
在時間之餘,空間也是製約體育產業發展的因素。“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同樣是表演性的產品,一個球場的空間利用率和電影院空間利用率;也可以比較一下在一個商業綜合體裏放一個網球場和一個同樣麵積的兒童樂園;還可以比較一下一個山地戶外運動公園和山底下的賓館,無疑坪效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體育產業要發展,就必須要破解‘坪效’難題,也就是要打破空間的製約。”王裕雄說。
王裕雄認為,不斷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製,是體育產業向前發展的一個脈絡。家用健身器材行業蓬勃發展,可穿戴設備的發展,使人們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更好的健身效果;體育直播的發展,使體育競賽內容衝破球場空間的束縛,擴展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範圍。
王裕雄表示,大量新技術的產生與成熟,為體育產業未來的迭代升級提供了許多可能。他說:“今天有大量的技術,包括5G、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等,這些技術將會讓體育用品在未來成為打破時空約束的主力,相應的這些技術的應用也就成為體育用品技術進步的主要路徑。例如虛擬現實和5G應用到智慧體育,可以讓我們在家裏打比賽,比到其他任何一個場館都便捷,節約了時間;可以讓觀眾坐在家裏看比賽還能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讓球迷的家變成了球場的一部分,打破了空間限製,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用於可穿戴設備,不僅僅可以指導消費者,同時還可以形成另外一個重要的無形資產——數據。”
“體育用品的技術進步將朝著終端化、物聯網化和生態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會使得體育用品製造業的商業模式和市場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王裕雄說。(完)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评论
谷歌留痕
回复你好你好好的话说
谷歌留痕
回复哈哈哈回家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