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日子過得真快,再過幾天,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
端午節,即農曆五月的第一個“五”,即五月初五,又稱龍舟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是咱們國家傳統的四大節日之一。

一般來說,在人們的印象中,端午節主要是為投江自盡的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其實並非如此,投江而亡的孝女曹娥等曆史人物也在紀念之列,隻是知道的人不多而已。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不慎溺於江中,死不見屍,14歲的曹娥日夜沿江哭號尋父未果,於五月五日這天投了江,三日後抱出了父親的屍體。
屈原為了國家社稷,不惜以死諫言;曹娥以至孝感動世人,皆為人們所敬仰。可以說,端午節是一個有著家國情懷的節日。
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是由上古時龍的祭祀演變而來。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傳說中的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
不過,據史料記載,“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嶽陽風土記》,並在傳承發展中融入了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活動莫過於吃粽子和賽龍舟了。
粽子,又叫“角黍”。其曆史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現在多見用蘆葦葉、荷葉、芭蕉葉將淘洗幹淨後的糯米加入蜜棗豆沙包好用絲線纏緊,放入鍋中蒸熟即可食用,十分軟糯香甜。

《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蘇東坡也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
一般來說,端午節前幾天人們就開始準備包粽子,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還有的摻入肉腸的叫肉粽等等,各種口味應有盡有。
時至今日,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很少有人自己包粽子了,超市裏有琳琅滿目的粽子售賣,價格也不是很貴,直接買來品嚐一下即可,不宜吃得過多。
不過,最受歡迎的還是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以致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上,都會吃上幾個棗粽,期待著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題名時。
如果說粽子飄香對我們味蕾的享受和誘惑,那麽“賽龍舟”則是融挑戰性、趣味性和運動性於一體的的民俗活動,不失為力量美的盡情展現。

端午節賽龍舟,以爭先恐後龍舟競渡形式,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紀念和緬懷,爭相搭救屈原的迫切心情,其次是可以驅散水中的魚蝦,保護投江的屈原不受傷害。
今天,我們看到的龍舟由多人組成參賽隊伍,伴隨著威武有力的劃槳號子響起來,選手們整齊劃一地揮動船槳,數條龍舟猶如離弦之箭飛一般地掠過水麵,劈波斬浪,場麵蔚為壯觀。
賽龍舟,同時也是一項祭祀龍神的活動。過去生產力極為落後,龍被視為掌管行風布雨的神仙,祭祀和膜拜龍神,期冀的是去邪祟、攘災異、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除了吃粽子和賽龍舟之外,老輩人認為:端午節還有5件事是必須要做的,寓意著吉祥平安。
01、佩香囊

端午節過後,天氣越來越熱,也是蚊蠅毒蟲滋生橫行之時,小孩子疰夏扺抗力弱。於是,大人們會用朱砂、雄和香料製作香囊,再用五彩絲線弦扣成索,懸於脖頸上。據說有避邪驅瘟的功效。
02、插艾葉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的莖葉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驅除蚊蟲的侵擾。端午這天早上,人們大都會去市場買一把艾枝插在門楣上方,
03、浴蘭花湯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其實,就是用煎蒲、艾、鳳仙、白玉蘭等花草泡入熱水中洗浴。老輩人說有強身健體的作用,至今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著這種風俗。
04、飲雄黃酒

《清嘉錄》中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老話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雄黃是一種中草材,俗稱的“雞冠石”。人們喝了加入微量雄黃的酒,可以避免蚊蟲叮咬。故此,民間有“五月五飲了雄黃酒,可除百疾禁百蟲”的說法。
另外,對於不能喝酒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抑或在額頭上畫個“王”字,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亦稱畫額。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05、吃鹹鴨蛋

俗話說“要吃鹹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節意味著天氣進入炎熱模式,自然界萬物進入旺盛階段,尤其是夏季雨水充沛,氣候潮濕,適宜病蟲細菌滋生繁殖,容易引發各種疾病。
因此,古時候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端午節吃一些鹹鴨蛋,可以祛毒除濕,增強自身體質,有利於健康平安。
至於說為啥端午節有“躲午”之說,主要是緣於民俗文化使然。《灤州誌》中記載:“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還有周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此祛除災禍。當然,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麽道理,現在根本沒有人會在意了。
綜上所述,端午節雖是節日,但卻很難說出“快樂”二字,千言萬語化作一句祝福:粽情飄香,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