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信資本董事長張懿宸:細化優化政策安排 打通並購基金發展難點堵點
證券時報記者 張淑賢
並購基金作為促進行業整合、打造行業龍頭的有力抓手,日益受到市場關注。然而,並購基金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難點、堵點。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信資本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懿宸近日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細化優化相關政策,進一步打通並購基金發展堵點。
並購基金政策亟待優化
2024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台了一係列舉措,支持和鼓勵上市公司開展並購重組。
2024年9月,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隨後各地紛紛跟進出台鼓勵政策。並購市場迎來蓬勃發展,2024年下半年國內並購基金募集數量和金額均較上半年顯著提升。
“在引導包括保險資金在內的長期資金更好地支持並購基金方麵,目前政策仍存在一些掣肘因素。”張懿宸說。
保險資金方麵,根據相關規則,未上市股權以及長期股權的風險因子偏高,保險資金在投資並購基金時,其平均償付能力的占用相較於投資其他資產類別顯著提升,此舉也抑製了保險資金投資並購基金的積極性。
此外,在投資涉關聯關係的並購基金項目時,保險資金目前遵循的仍是2010年79號文和2022年1號文。相關文件出台時間較為久遠,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與業務模式的創新,相關規定顯得不夠清晰明確,且在實際執行時也缺乏裁量原則與指導規範。在一定程度上,這也限製了保險資金作為長期資本對涉關聯關係並購基金項目的投資。
銀行資金方麵,張懿宸表示,《商業銀行並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中對並購貸款風險管理的相關規定,比如貸款比例上限為60%和不可用於資產重組,目前已無法完全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並購貸款期限不得超過7年,且再融資時不得超過初始並購貸款放款時起7年,這對再融資項目的限製較為顯著。
釋放長期資金配置空間
張懿宸表示,在利率長期趨勢下行、超長債供給不足的背景下,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應更重視權益類資產的戰略配置。
他建議,盡快細化明確和落實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投資運營的長周期考核機製,針對具有穩定現金流表現和期間回報的投資策略(如並購基金等),合理設置調控性特征因子等,進一步釋放長期資金的配置空間。
“還應重視並購基金通過接續方式為股權投資市場提供退出渠道的特殊作用,在防範實質性風險原則下,給予保險資金直接或間接投資於涉關聯關係項目一定的靈活空間。”張懿宸說。
張懿宸進一步分析,針對2010年79號文等對保險資金投資涉關聯關係股權項目的規定,建議監管部門與時俱進,及時更新和調整優化政策,對於底層資產優質、現金流健康的標的企業,如果可以全麵論證不存在不當利益輸送的情形,應本著重要性原則和把控實質性風險的原則,進一步明確相關操作流程。
優化並購貸款期限及融資比例
並購貸款是上市公司與並購基金開展並購業務的重要工具。近年來,國內銀行正逐步取代原本以外資銀行為主的市場格局。
針對並購貸款政策目前存在的製約因素,張懿宸建議從三方麵持續優化:
一是優化並購貸款期限及融資比例。參照北京、深圳等重點區域科技類企業的並購試點政策,對於現金流健康的優質並購融資,適當延長並購貸款期限至不超過10年,提高承貸比例至不超過80%。
二是對於再融資項目,取消“不得超過初始並購貸款放款時起7年”的限製。按照新貸款期限規則進行評估和審批,給予企業更充足的時間進行貸款調整和資金周轉,降低企業風險。
三是統一監管標準,各地應統一並購貸款合規邊界。對於科技企業實控人增強型並購交易和科技企業置換類並購交易,例如收購或回購小股東股份的交易,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財務指標和風險控製要求的前提下,應明確並購貸款可提供支持。研究推動將並購貸款適用範圍擴大至戰略投資人參與的參股型交易等,支持更多市場化主體參與並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