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券商首席分享2025投資“錦囊”
炒股就看,權威,專業,及時,全麵,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相關閱讀】
⠀
⠀
首席經濟學家明明:2025年國內經濟有望溫和複蘇
2025年,全球經濟壓力與亮點並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預測,2024年、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均為3.2%,低於2023年以及新冠疫情前的增長中樞,全球經濟仍麵臨一定下行壓力。與此同時,諸多利好因素也將促進全球經濟複蘇。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25年全球貿易量或隨著歐洲貿易的修複而實現3%左右的同比增長,為近年較高水平。全球主要經濟體先後進入降息周期,有助於降低債務成本,更好地支撐實體經濟發展。
2025年,國內經濟有望實現溫和複蘇。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的一係列積極信號,今年宏觀政策將更加積極,其中財政方麵將通過提高財政赤字率、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等方式,促進內需的持續回暖;貨幣政策自2009年以來首次由“穩健”轉向“適度寬鬆”,疊加“適時降準降息”的表述,2024年年底到2025年年初,貨幣政策有打開進一步寬鬆的空間。在利好政策的持續出台下,我國內需有望回暖,帶動2025年經濟實現溫和複蘇。
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財政政策四個方麵“更加積極”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2025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之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初步勾勒了財政貨幣政策的主要內容。
貨幣政策“適度寬鬆”是對前期“支持性貨幣政策立場”的確認,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才是“超常規逆周期調節”的新亮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就一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體現為增加不納入赤字的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
正常的財政政策空間是留著用,而不是攢著看的。2025年,財政政策將在以下四方麵“更加積極”:一是提高預算赤字率,加大財政支出強度,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二是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三是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四是統籌推進財稅體製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
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全年或現“二牛一穩”格局
2025年,我國培育的各方麵積極因素將轉化為經濟發展實績。
我國以史上最快速度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現代工業體係,製造業份額已占全球30%。在此基礎上,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以14億人口和130萬億GDP的統一大市場,開啟總需求和總供給更高質量、更大規模的平衡和循環。
宏觀經濟方麵,預計5%仍是GDP增長目標,更加積極有力的政策將持續出台。考慮到我國產業升級和居民消費的擴張潛力,多年來最積極的宏觀政策調控加力定調,在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之下,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合理回升的主要宏觀目標,是有實現基礎的。
資本市場方麵,預計今年股市慢牛、債市長牛、房地產回穩,全年形成“二牛一穩”格局。股市主要受益於流動性、盈利和估值的三方麵提升,債市主要受益於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房地產則主要受益於經濟回升。
首席經濟學家郭磊:三大要素優勢提升增長“廣譜性”
從中長期視角看,中國經濟依然具備三大要素優勢:一是存量人口紅利;二是工程師紅利;三是延遲滿足紅利。這三個要素實際上分別對應經濟增長模型的勞動、技術、資本。當三個要素的優勢都能得到發揮時,名義GDP增長就會顯得充分且均衡。增長也將具有“廣譜性”,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從這一視角理解本輪穩增長會更加清晰,有三大切入點,即消費、地產、廣義社融。消費帶動服務業、地產帶動建築業,廣義社融通過增量財政、增量信貸分別帶動建築業、一般製造業,增長的“廣譜性”有望上升。
預計消費將是本輪名義增長中樞回升最受益的領域。一是它經曆了2021年初以來的調整,修複空間明顯;二是前期存量房貸利率調整政策的影響,仍在繼續傳遞;三是“大力提振消費”位居2025年九大重點工作之首,預計政策紅利將繼續釋放;四是“增長穩、就業穩和物價合理回升的優化組合”,亦有利於消費預期。
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經濟五大亮點抓人眼球
2025年,中國經濟將迎來更多發展機遇,我們預計有五大亮點:
一是總量上增長韌性強。預計今年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穩,中國經濟增速將繼續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
二是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創新投入的持續增加、創新成果的不斷湧現以及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將創造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持續推進。從生產端來看,2025年服務業將繼續占據主導地位;從需求側看,內需尤其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望進一步提高;從傳統與新興行業來看,科技與新興產業推動經濟增長的動能也將不斷提升。
四是促消費政策將加力擴圍。在政策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化債壓力減輕等多重利好下,“兩重”“兩新”繼續發力,帶動投資規模增長。
五是在政策“組合拳”下,房地產向好勢頭將更加牢固。止跌回穩之後,房地產發展新模式也將在2025年加快構建,促進行業在未來平穩、健康、高質量發展。
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荀玉根:從“心動”到“幡動” 擁抱股市新周期
2024年9月以來,宏觀政策基調已轉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積極,“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最積極的政策組合。推動經濟回升的力量或來自於以下三點:一是財政發力扭轉局麵,可發力方向包括支持“兩新”促消費、房地產收儲等;二是深化改革提振信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後相關改革政策逐漸落地,搞活民營經濟是關鍵;三是堅定開放內外聯動,東盟和中東等區域有望成為出口增長的新區域。
從長期視角看,股市的回報率高於債市和黃金。對比分析過去34年的股市周期,2019年以來的這輪牛熊持續時間已較長,去年9月24日以來的行情可能是新一輪牛熊周期的開始。借鑒1999年的“5ⷱ9行情”,可見行情初期政策麵好轉,但基本麵還較弱,情緒驅動的“心動”階段難免有波動。隨著政策持續發力,基本麵終將改善,行情會步入基本麵驅動的“幡動”階段。每一輪行情都會有主線,未來行情主線或是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即新質生產力,比如科技創新領域的AI應用、產業升級的中高端製造等。此外,隨著未來宏觀經濟進一步修複,可逐步重視消費。
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易峘:內外兼修應對全球多極化
2024年,中國經濟表觀增速較為平穩,但增長結構有所分化,這與年內宏觀政策尤其是財政支出增長的節奏高度相關。未來,特朗普執政後可能全麵收縮對外支援與合作,對內減稅、去監管,對外加征關稅,以促進製造業回流美國和全球經貿再平衡。這或使全球的政治和經貿版圖變得更為“多極化”。
一方麵,經曆了2018年以來的淬煉,中國企業全球化布局能力明顯提升,2025年“走出去”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另一方麵,中國將在新的全球經貿版圖中重新“組群”,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快與國際接軌,與更多國家和經貿組織加強合作,進一步提高中國製造業的韌性和競爭力。
在外需不確定性上升的環境下,提振內需的緊迫性更為突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進入第四年,地產產業鏈對增長的拖累有望邊際收窄。恢複內需持續增長的動能仍需政策大力支持,尤其在居民收入預期改善、消費需求回暖的層麵。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2025演繹“政策為綱價格為錨”
2024年,我國經濟答卷來之不易。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重點關注價格和政策兩條主線的演繹。
價格為錨。房價和匯率綜合反映內需動能和外需壓力,是影響今年經濟最重要的價格指標。經濟增速能否實現穩定預期,達到5%以上的名義GDP增速,核心在於內部能否解決房價對居民預期、財富效應等內需形成的拖累,以及外部是否能夠有效應對潛在外需衝擊,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政策為綱。全球形勢錯綜複雜,中國經濟麵臨的外部不確定性加大,這使得中國經濟增長更加依賴內部經濟政策的確定性。一方麵,逆周期政策力度決定短期經濟預期能否改善。通過實施更大力度的逆周期政策,對衝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以進促穩,改善預期;另一方麵,改革政策的推進進度決定中長期居民和企業預期能否再次提振。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動國企改革、《民促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標誌性改革落地見效,以改革促發展,提振預期,使得我國經濟達到“攻守兼備”的狀態。
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兩重”與“兩新”支持力度將加大
2025年,宏觀政策框架或繼續深化,財政政策將繼續加大對“兩重”(重大基建與重要民生領域)與“兩新”(新型基建與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
投資與消費可能成為2025年經濟增長的“雙引擎”。投資方麵,基建仍將發揮支撐作用,事關戰略安全或創新驅動的產業領域將釋放活力。消費方麵,通過暢通資金來源、擴大資金使用範圍等提高資金效率,針對弱勢群體加大補貼補助力度及結構性減稅,以修複居民消費信心。出口方麵,盡管外部關稅等風險可能對出口產生一定影響,但中國有望繼續鞏固價格優勢,同時在高附加值產業鏈和新能源領域的競爭力將為出口總量提供有力支撐,整體出口預計仍將呈現韌性表現。
全年經濟節奏預計呈弱“N形”走勢。上半年,政策落地與外需修複帶動經濟增速觸及高點;下半年,盡管外部衝擊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風險,但國內政策的積極調控和內生動能的轉型有望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全年經濟增速預計仍可維持在5%左右。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誌恒:財政貨幣政策走在預期前麵
2025年,中國經濟運行的主導因素將從2023~2024年的房地產和地方債務,轉化為房地產和特朗普執政衝擊,當然地方債務問題仍需引起關注。2025年經濟增速目標可設置為“雙5”,即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均達到5%,更加強調增長的就業導向,以就業和物價作為政策是否需要加大力度的重要標準。
實現“雙5”目標,要采取大力度的財政貨幣政策,力度要大、節奏要快,要走在預期前麵,更重要的是通過改革釋放微觀主體的積極性,降低各方的不確定性,提高安全感。對於趨利性執法等影響預期的非經濟行動和輿論,要第一時間表明鮮明態度並堅決製止。
2025年,消費和基建投資將回升,但出口和製造業投資或有所回落。不必過多糾結於要投資還是要消費這個偽命題,關鍵是看投資和消費的結構,以及投資是否投向了有經濟或社會效益的領域。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