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 佛教(佛教發祥地是印度,為何卻在印度沒落了?!)

# 博客 2025-07-05 07:44:29 ttzt

印度是世界宗教發祥地之一。在過去的 4500 年裏邊,一共產生過 1600 多種宗教。

印度教 佛教(佛教發祥地是印度,為何卻在印度沒落了?!)

印度新德裏

在印度,可以說處處有神廟,村村有 神池 。在一些地區,街上的行人路過一座神廟,便會停下來,轉身跨進廟門,舉手擊幾下吊著的小銅鍾,然後在一個容器裏放一些錢,接著雙手合十,閉上眼睛,祈禱片刻。之後再繼續趕路。前邊若再遇到一座神廟,又會重複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廟內或路邊的廟中,總有不少信徒赤腳盤腿席地而坐,全神貫注地聽祭司向他們講述各種神話故事。

投票:選擇你信仰的宗教 多選 0人 0% 佛教 0人 0% 道教 0人 0% 伊斯蘭 0人 0% 基督教 0人 0% 其他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它經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個時期。在公元8、9世紀後逐漸衰微,13世紀在印度消亡,其在印度共持續了1500餘年。

網絡圖片

原始佛教為釋迦牟尼創教及其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佛教;

部派佛教是在佛陀逝世的100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

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流行時期,大乘的思想在南印度已開始產生和傳播。當時在家佛教徒中流行著對安置佛陀舍利的佛塔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參加這些教團的有出家的導師(僧侶)和在家的支持者(俗人)。他們中間一部分人為了修持和傳教的需要,編輯了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

密教6~7世紀,印度教在當時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逐漸取得了占優勢的地位,從玄奘的記述中可知當時對濕婆、毗濕奴、梵天的崇拜極為盛行。8~9世紀間商羯羅創新吠檀多派,使印度教在理論上得到重大發展而空前地盛行。佛教在這種社會潮流影響下開始吸收印度教和民間信爺而逐步密教化,在南印度和德幹高原以及東印度出現了金剛乘和易行乘等。

佛教在印度的發展經過了許多波折。孔雀帝國、貴霜帝國的統治者大力宣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國教或接近國教的地位;但此後的笈多帝國和南印諸小國統治者卻都以婆羅門教作為國教,佛教雖然仍受到保護,但發展勢頭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紀,戒日帝國再次在印度北部實現了短暫的統一。戒日王大力弘揚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現中興局麵,著名的佛教翻譯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統治時期到達印度的。但佛教的發展已經顯露出了明顯的頹勢,隨著戒日帝國的瓦解,佛教的黃金時代也就一去不複返了。雖然佛教在錫蘭、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卻日益衰落,直到德裏蘇丹國的征服者給予其最後一擊,使其徹底在印度絕跡。

佛教在印度的沒落,大致是如下深層原因導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嚴重影響了佛教的發展。在佛陀入滅後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開始分裂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紀,又產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觀、道德觀上都與原先的“小乘”大相徑庭,且對小乘大加貶抑,形同仇敵。佛教一直麵臨著婆羅門教及由其發展而來的印度教的強力挑戰,此時又加上大小乘的內訌,使許多佛教小國也無所適從,更阻礙了佛教的進一步廣泛傳播。當公元7世紀玄奘到達印度時,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經是“十有八部,各擅鋒銳;大小二乘,居止區別。”(《大唐西域記》卷十)此時信仰小乘的國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爭奪空前激烈。。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義日益複雜,僧侶長期沉浸於哲學辯論中,與現實生活嚴重脫離,當然不可能贏得廣大下層群眾的支持。

大唐西域記圖片

其次,佛教由印度教取代從更深層麵上說,與印度封建生產關係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在印度,佛教的興盛與王朝的兩位著名統治者阿育王、迦膩色伽王的大力推行有關,這導致了佛教嚴重依賴帝王的庇護。由於笈多王朝崇尚印度教,使佛教地位一落千丈。封建關係的形成相應地要求突出王權,印度教的主神崇拜是人間王權在神學思想上的反映,有利於主權的突出。因此佛教被印度封建統治者所拋棄。從笈多王朝開始,佛教開始由鼎盛走向衰落,而印度教開始複興。印度教在複興的過程中拋棄了一些老的僵化的內容,還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特征,一部分佛教寺院也改稱印度教廟宇。

再有,大乘佛教興起之後,一方麵變成與印度教平行發展的多神偶像崇拜,另一方麵趨向宇宙化而脫離印度本土社會實際。印度大乘高僧形成一種到外國(特別是中國)傳教的風氣,變成印度曆史上的“精英外流”,佛教自然在印度衰落了。

最後,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與伊斯蘭教的入侵有關。西元1202年回教徒侵入印度,破壞維克羅摩屍羅寺(超岩寺),殺害僧尼,印度佛教僧團就算是滅亡了。伊斯蘭教的軍隊入侵後,對佛教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毀壞和掠奪。佛教徒大量被殺或者被迫改變信仰。佛教賴以存在的人員和物質基礎被破壞。這是導致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的一個較直接的原因。印度的晚期大乘佛學的中心超行寺被伊斯蘭教在印度的統治者所焚毀,超行寺的毀滅,也象征著印度佛教的毀滅。

印度人現在信奉那些宗教呢

第一大教是印度教

印度教三大主神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左右。 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它既是一種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

第二是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堂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約12%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臥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泰姬陵 和其他陵墓是莫臥兒王朝的禮物不少印度教徒特別是那些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由於傾慕該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紛紛改宗信奉,當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

基督教

基督教傳統服飾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由於基督教主張“隻有一個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種姓製度盛行的印度頗受歡迎,不少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該教。另外,由於傳教士的說教和教會的善舉(如在落後地區修路架橋、建立醫院、學校、孤兒院等),影響不斷擴大。

錫克教

錫克教教堂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麵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 2001年,印度有1930萬錫克教徒。

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孔雀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實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發展。貴霜王朝時代,佛教仍有發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開始急劇衰落。19世紀開始出現複興,20世紀50年代以來僧眾人數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講,勢力比較弱小。

教派衝突

印度宗教數目繁多, 其中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衝突最為突出。

這裏麵較典型的是阿約提亞的寺廟衝突。阿約提亞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1528年,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爾帝國皇帝 巴卑爾 下令在這一城內建了一座 清真寺 ,而印度教教徒則認為阿約提亞是印度教毗濕奴神化身之一的 羅摩 王子生長的王宮所在地,並反對將清真寺建在羅摩廟上。兩教信徒由此發生了較大的衝突。衝突持續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21世紀。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約提亞寺廟之爭導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廟之爭又導致三幹多人喪生。2002年,兩教在此問題上的衝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印度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衝突也不時發生。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宗教派別矛盾融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